张冠李戴含义详解及典故
作者:江小平(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14 11:23:05
阅读123次
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 张冠李戴,简单讲就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颇为常见,用来形容那些因疏忽或误解而导致的错误归因。
1基本信息
张冠李戴作为成语,其基本解释就是把不属于某人的东西或身份错误地归给了他。它含有贬义,常作为谓语、状语使用,在表达时强调一种错误的对应关系。
2详细解释与出处
此成语最早见于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中,原文描述了“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的情景。而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也有“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的示例。这些都生动展现了成语的应用场景。
3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如“指鹿为马”、“颠倒是非”,都表达了类似的错误认知或误导行为。反义词则包括“无可非议”、“毫厘不爽”,强调事情的准确无误。
4成语典故与灯谜
张冠李戴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如武则天时期的“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民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同时,它也是灯谜中的常客,如“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等,都体现了成语的趣味性和智慧。
以下是一张关于张冠李戴的详细表格:
类别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张冠李戴 |
基本解释 |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 |
出处 |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 |
近义词 | 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
反义词 | 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
典故 | 武则天时期“张公吃酒李公醉”的民谣 |
张冠李戴这一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理解和运用时,我们应准确把握其含义,避免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