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愠”字含义详解
作者:蒋超(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9 08:22:35
阅读135次
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恼怒。这一解释源自古代经典文献,尤其在《论语》中有所体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大意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风范吗?
1愠的基本字义
愠字从心,昷声,形声字,本义含怒、生气。在《说文》中解释为“怒也”,在《苍颉篇》中则表述为“恨”。这一字义在多部古籍中均有体现,如《礼记·檀弓》中的“舞斯愠”,注曰“犹怒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愠而不出”等。
2愠在经典文献中的应用
除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愠字还在多部古籍中频繁出现,如《诗·邶风·柏舟》中的“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表达了内心的忧虑与对小人的愤怒。这些应用进一步印证了愠字在文言文中的恼怒之意。
3愠的引申义
除了基本的恼怒之意,愠在某些语境下还有引申义。如元·关汉卿《金线池》中,“愠的面赤,兜的心疼”,这里的愠可以理解为害羞、不好意思。这一引申义虽不常见,但也丰富了愠字的内涵。
4愠字相关词组
愠字常与其他字词组合使用,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词组。如愠怍(愠怒)、愠恚(怨恨恼怒)等。这些词组在表达情感时更为细腻、准确。
5愠字详细解释表格
以下是愠字在文言文中的详细解释表格:
出处 | 原文 | 解释 |
《说文》 | 愠,怒也。 | 愠字解释为恼怒。 |
《苍颉篇》 | 愠,恨。 | 愠字有怨恨之意。 |
《礼记·檀弓》 | 舞斯愠。 | 跳舞时生气。 |
《论语》 | 人不知而不愠。 | 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生气。 |
《金线池》 | 愠的面赤。 | 害羞得脸红。 |
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是恼怒,但在不同语境下也有引申义。通过详细解释和表格列举,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字词的含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