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战必危出处详解及典故分析
作者:潘龙(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15 20:24:49
阅读103次
忘战必危,这一深刻警示源自战国兵书《司马法·仁本》。它告诉我们,即便国家强大,好战也会导致灭亡;而天下太平之时,若忘却战备,则必定陷入危险。
1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名称 | 忘战必危 |
成语读音 | wàng zhàn bì wēi |
成语解释 |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近义词 | 忘战者危 |
常用程度 | 一般 |
2成语典故解析
西晋灭吴后,晋武帝放松警惕,主张将领转业从政,解散地方部队。军事家杜预引用《司马法》中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来警醒武帝,强调战备的重要性。他以身作则,保持军备,使晋朝保持了长时间的安定。
3《司马法》简介
《司马法》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军事著作,据传由姜太公所著,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之一。它保存了古典作战原则,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并强调军礼,是三代兵法的珍贵化石。
4成语的现实意义
忘战必危不仅是对古代国家的警示,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在和平时期都应保持警惕,加强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危机。
5总结
忘战必危这一成语,源自《司马法·仁本》,通过西晋灭吴后的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战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古代战争的总结,更是对现代社会的警醒。我们应铭记这一警示,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准备,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