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故事精髓及白居易创作背景
作者:罗浩然(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15 04:29:42
阅读153次
《长恨歌》以其深情厚谊的爱情悲剧,穿越千年,仍触动人心。白居易笔下的这篇长诗,不仅是对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爱情与政治交织下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
1《长恨歌》故事核心
《长恨歌》围绕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展开,从盛唐的欢笑到衰落的哀怨,爱情与政治的紧密关联跃然纸上。杨贵妃曾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却在安史之乱中成为政治牺牲品,一句“宛转蛾眉马前死”道尽悲剧。尽管二人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爱情终难敌国家利益,留下无尽遗恨。
2白居易创作动机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在盩厔任县尉时,与友人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深感此事若无大手笔加工,将随时间消逝。在友人鼓励下,白居易挥毫泼墨,写下这首长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定名为《长恨歌》。
3创作背景详述
以下为《长恨歌》创作背景的详细表格: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 | 影响 |
唐宪宗元和元年 | 盩厔县 | 白居易、陈鸿、王质夫 | 游览仙游寺,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 激发白居易创作《长恨歌》 |
- | 马嵬驿附近 | 同上 | 王质夫鼓励白居易创作 | 为《长恨歌》的诞生提供动力 |
- | - | 白居易 | 完成《长恨歌》创作 | 留下千古绝唱 |
- | - | 众人 | 以诗末两句命名作品 | 定名《长恨歌》 |
- | - | 后世读者 | 传颂《长恨歌》 | 作品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
4作品影响与意义
《长恨歌》不仅展现了白居易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它让人们看到了爱情与政治的交织,以及女性在其中的无奈与牺牲,具有深远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长恨歌》不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爱情诗,更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