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江上景物全解析
作者:雷丽(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9 20:16:11
阅读136次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归巢倦鸟、斜阳余晖、江面波光与头白芦苇。这首诗由近代诗人刘大白于1923年创作,收录于1926年出版的《邮吻》诗集中。下面,老师将从多个维度为您深入剖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1景物概览
《秋晚的江上》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的江边画卷。归巢的倦鸟、温柔的斜阳、波光粼粼的江面以及被夕阳染红的芦苇,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
2修辞手法解析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鸟儿倦了,驮着斜阳”的想象手法,“双翅一翻斜阳掉江”的夸张修辞,以及“妆”“红颜”的拟人手法,使得景物描写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3意象解读
归巢的倦鸟象征着一天的劳作结束,斜阳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江面与芦苇作为背景,既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又寓意着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生生不息。
以下是对诗中景物的详细列举表格:
景物名称 | 描写特点 | 寓意 |
归巢倦鸟 | 驮着斜阳,飞回巢穴 | 象征一天的劳作结束,归家的渴望 |
斜阳余晖 | 温柔地洒在江面与芦苇上 | 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 |
江面波光 | 波光粼粼,反射夕阳 | 增添画面的层次感,寓意生命的流动与不息 |
头白芦苇 | 被夕阳染红,仿佛返老还童 | 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活力 |
4总结
《秋晚的江上》通过对归巢倦鸟、斜阳余晖、江面波光与头白芦苇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秋日黄昏的宁静与美好。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与生动的意象,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充满情趣与童真的佳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