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处及含义
作者:龙燕(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8 23:35:32
阅读70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源自古代先贤的智慧,是对君民关系最生动的诠释。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微妙平衡,更强调了人民力量的伟大与不可轻视。
1出处解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见于《荀子·哀公》篇,是荀子借孔子之口,向鲁哀公阐述治国之道。此后,唐贞观后期的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引用了这一观点,唐太宗更是多次引用并发挥,使之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2详细故事
荀子、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丰富内涵。荀子通过孔子的口,向鲁哀公传达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魏征则以此警示唐太宗,要时刻保持对民众的敬畏之心;唐太宗则将其视为治国宝典,多次在君臣讨论中引用。
3基本解释与寓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指统治者如船,民众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航行,也能将其推翻吞没。它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提醒统治者要时刻关注民情民意,执政为民。
4详细表格列举
以下是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相关内容的详细表格列举:
序号 | 出处 | 作者 | 原文 | 解释 |
1 | 《荀子·哀公》 | 荀子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统治者如船,民众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航行,也能将其推翻吞没。 |
5总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仅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更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时刻保持对人民的敬畏之心,执政为民,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