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揭示的中国人口与地理分布秘密
作者:蒋超(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2 03:37:12
阅读58次
胡焕庸线,中国地理的一大发现,揭示了我国人口与地理分布的深刻关系。这条线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原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而有所调整。它直观地展示了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
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更是一条生态环境界线。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中段则是黄土高原等重点产沙区。这条线还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两侧分布着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东南方主要是平原、丘陵等农耕区,而西北方则是草原、沙漠等游牧区。这条线也反映了中国东西部文明的差异,东部是传统的农耕、儒教文化,而西部则是多元信仰、游牧文化。
胡焕庸线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特征,以及人口与自然地理的高度耦合。这种分布格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胡焕庸线,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国情,更科学地制定区域发展策略。作为地理学的一大发现,胡焕庸线将持续为我国的地理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
以下是根据文章内容整理的关于胡焕庸线的详细表格:
方面 | 详情 |
---|
提出者 | 胡焕庸 |
提出时间 | 1935年 |
原名 | 瑷珲—腾冲一线 |
意义 | 人口界线、生态环境界线、文明分界线 |
重合线 |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
东南方地貌 | 平原、水网、丘陵等农耕区 |
西北方地貌 | 草原、沙漠等游牧区 |
影响 | 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