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在文言文含义详解
作者:江小平(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8 05:06:08
阅读98次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颇”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的那些事儿。
“颇”在文言文中,用法多变,含义丰富。它既可以作为形容词,描述事物的状态;也能作为副词,表达程度或范围。咱们就一一揭开它的面纱。
1形容词用法
偏斜;偏差;不平正:在《左传·昭公二年》中,“君行已颇,何以为盟主?”这里的“颇”便是形容行为偏离正道,不正之意。
偏邪,不公正:同样在《左传》中,“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这里的“颇”则是指刑法不公,有偏袒之意。
2副词用法
略微;稍微:如《陌上桑》所言,“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这里的“颇”便是表示稍微、略微之意。
很;甚:在《指南录后序》中,“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这里的“颇”便是形容程度之深,非常、很之意。
通“叵”,见“颇奈”:这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用法,表示不可、不能之意,但需注意其语境和出处。
3详细含义表格
词性 | 含义 | 例句 | 出处 |
形容词 | 偏斜;偏差;不平正 | 君行已颇,何以为盟主? | 《左传·昭公二年》 |
形容词 | 偏邪,不公正 | 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 | 《左传·昭公二年》 |
副词 | 略微;稍微 |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 《陌上桑》 |
副词 | 很;甚 |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 《指南录后序》 |
副词 | 通“叵”,见“颇奈” | (略,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 (需结合具体出处) |
总结一下,“颇”在文言文中真是一个多变而又富有内涵的字。掌握它的各种用法和含义,对于我们理解古文、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同学们,记得多读多背,学以致用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