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知礼节 衣食足明荣辱解析
作者:莫小晴(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8 08:26:00
阅读65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老话道出了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紧密联系。说的是,只有当百姓的粮仓充实、衣食无忧时,他们才会讲究礼仪,重视荣誉与耻辱。这句话源自春秋时期的大智者管仲,记录在《管子·牧民》中,后经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略有改动,流传至今。
1出处探源
管仲,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重臣,他的这句名言原本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司马迁在引用时,将“则”改为“而”,使之更加流畅,成为后世传颂的佳句。
2《管子》概览
《管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思想汇编,内容涵盖法家、儒家、道家等多家学说,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其中,管仲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3核心观点解析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只有当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他们才有余力和心思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如礼仪、荣辱等。
4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只有物质与精神并重,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以下是对这句话及相关内容的详细归纳:
出处 | 《管子·牧民》(原始)、《史记·管晏列传》(改动后) |
作者 | 管仲(原始)、司马迁(改动) |
核心意思 | 物质基础决定精神文明 |
《管子》内容 | 涵盖法家、儒家、道家等多家学说 |
现实意义 | 物质与精神并重,社会和谐发展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的一种描述,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