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成语详解与典故
作者:梁玉华(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14 22:09:31
阅读44次
言不由衷,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指说的话并非发自内心,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

1基本含义
言不由衷中的“由”指从,“衷”即内心。整个成语就是说,话不是从心底里说出来的,说的并非真心话。这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虚伪或表里不一。
2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原文是“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意思是,言语如果不发自内心,即使互相派人质也是无用的。这体现了古人对于真诚与信任的看法。
3详细解释与示例
言不由衷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如,在蔡东藩、许廑父的《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中,有这样一句话:“旋复下一通令,洋洋洒洒,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言不由衷,不愿详录。”这里就生动地描绘了言不由衷的场景。
4成语典故
言不由衷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庄公因对周平王分配权力不满,周平王为了平息他的怨恨,虽说了安抚的话,但郑庄公并不相信,于是双方互派人质。然而,这并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后来,《左传》在评论此事时,便用“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来概括。
以下是关于言不由衷的几个详细表格:
成语名称 | 言不由衷 |
---|
读音 | yán bù yóu zhōng |
---|
出处 | 《左传·隐公三年》 |
---|
意思 | 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 |
---|
典故时期 | 春秋时期 |
---|
典故人物 | 郑庄公、周平王等 |
---|
言不由衷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希望大家在使用这个成语时,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