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含义及典故速览
作者:吕志强(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15 14:24:43
阅读119次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句成语源自唐代名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意指在安逸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并以节俭来戒除奢侈。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修养要求,更是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
1成语出处与解释
《谏太宗十思疏》中,“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句话深刻阐述了忽视危机意识与节俭美德的严重后果,如同砍伐树根却期望树木茂盛,堵塞水源却希望河流长远。
2历史典故解析
春秋时期,郑国面临多国联军威胁,求和于晋国后,赠以重礼。晋国国君晋悼公欲分享歌女给功臣魏绛,魏绛却婉拒并劝诫晋悼公“居安思危”,强调国家虽安,但忧患意识不可丢,节俭治国方能长治久安。此典故彰显了魏绛的远见卓识。
3成语用法与含义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为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它提醒人们在享受安逸时,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危险,并以节俭自律,避免奢侈浪费。
4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国家治理,都应铭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个人需保持危机意识,不断提升自我;国家则需勤俭节约,稳健前行,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5详细典故表格
典故人物 | 事件背景 | 关键对话 | 成语出处 | 现代启示 |
魏绛 | 郑国求和晋国,赠礼 |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 《谏太宗十思疏》 | 保持危机意识,节俭自律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