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通假字详解
作者:任雪茹(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4-12-12 17:18:46
阅读102次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啊,可是个经典,辛辣地嘲讽了那些自诩贤明的君主。你看梁惠王,他说自己多么尽心尽力治理国家,可孟子一席话,就让他哑口无言。咱们先看看这文章怎么翻译的,再聊聊其中的通假字。
文章译文: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治理得很尽心,但百姓数量并没有增加。孟子用打仗作比,指出梁惠王的做法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真正的王道,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养生送死无憾。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循农时,保护资源,发展教育,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百姓来归附。
通假字详解:
“直不百步耳”:这里的“直”,其实是通“只”,意思是“不过”。梁惠王逃跑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告诉他,只不过没逃到一百步,本质上都是逃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里的“无”,通“毋”,是“不要”的意思。孟子告诉梁惠王,不要期望百姓数量比邻国多,关键在于治理方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这里的“颁”,通“斑”,指的是头发斑白。孟子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老人们不再辛苦劳作,可以安享晚年。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里的“涂”,通“途”,指的是道路。孟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去救济。
好了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和这些通假字,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还能感受到古代汉语的魅力。希望大家能好好消化这些知识,对你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所帮助。
文章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通过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治国之道是关注民生、遵循自然规律、发展教育。同时,通过学习其中的通假字,我们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汉语的魅力。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它们传承下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