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劝学》中的通假字现象
作者:梁爽(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4-11-23 19:17:04
阅读269次
《劝学》这篇文章,不仅是儒家经典,更是我们学习古文的重要篇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篇文章中的通假字现象,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传世之作。
輮与煣的通假
在《劝学》中,“輮以为轮”这句话里的“輮”,实际上是通“煣”。这里的“煣”,指的是用火烘木,使其弯曲。这种通假用法,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古文的精炼与深邃。
有与又的互通
“虽有槁暴”这句中的“有”,通的是“又”。这种用法在古文中颇为常见,体现了古文的灵活多变。同时,“暴”在这里通“曝”,意为晒干,进一步展现了古文中一字多义的特色。
知与智的关联
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中,“知”通“智”,代表智慧。这种通假揭示了知识与智慧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启示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培养智慧。
生与性的奥妙
“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的是“性”,指的是天赋、资质。这种通假揭示了人的本性与后天努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个人成长中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
除了这些通假字外,《劝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语言现象。比如古今异义的词语,如“参”在古代意为验、检查,而现代则多指“加入”;“疾”在古文中意为强、洪亮,与现代的“快;疾病”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演变,也为我们理解古文提供了更多角度。
《劝学》中的通假字现象是古文学习的一大亮点。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通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文的精髓,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