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予”的多重含义解析
作者:全浩(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9 08:44:54
阅读61次
在文言文中,“予”这个字可谓含义丰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它的多重身份。
1核心含义:第一人称代词“我”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里的“予”便是“我”的意思,用来指代说话者自己。简单明了,是“予”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2代词功能:相当于“之”
别看“予”通常指代人,它有时还能代替事物,相当于“之”。《汉书·叙传上》中的“昆为寇而丧予”,这里的“予”便是代指前文提到的某人或某物。
3动词用法:给予与赞许
“予”作为动词时,意为给予或赞许。《六国论》中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里的“予”便是给予之意。而在《荀子.大略》中,“言音者予师旷。”这里的“予”则是赞许、称赞师旷的意思。
4特殊用法:夏朝帝名
除了上述常见用法外,“予”还有个较为特殊的身份——夏朝帝名。《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少康崩,子帝予立。”这里的“予”便是夏朝的一位帝王。
5详细辨析:予、余、吾、我
在文言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众多,予、余、吾、我便是其中代表。它们虽都可作主语、定语,但在宾语位置上有所不同。予、余、我可作宾语,而吾在上古时期则较少作宾语。这一细节,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更直观地了解“予”在文言文中的多重含义:
读音 | 词性 | 含义 | 例句 |
---|
yú | 代词 | 我 | 《齐桓晋文之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yú | 代词 | 相当于“之” | 《汉书·叙传上》:昔卫叔之御昆兮,昆为寇而丧予。 |
yǔ | 动词 | 给予 | 《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yǔ | 动词 | 赞许 | 《荀子.大略》:“言音者予师旷。” |
zhù | 名词 | 夏朝帝名 | 《史记·夏本纪》: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
“予”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用法多样的字。掌握它的多重含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言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