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精髓速览
作者:欧阳(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9 02:57:31
阅读47次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文言文,里面可藏着不少学问呢!文章记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烛之武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强秦退兵,保全郑国的传奇故事。
1通假字汇总
咱们先来看看通假字,这些可都是文言文里的“小陷阱”。比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已”通“矣”,表示语气;“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里的“共”通“供”,意为供给。还有“秦伯说”通“悦”,“不知”通“智”,这些都得牢记。
2一词多义辨析
咱们说说一词多义。像“之”这个字,在文章里就出现了多次,意思各不相同。有时代指建议、人称代词、增加的土地,还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同样,“以”“而”“焉”“其”这些词也是变化多端,需要仔细辨析。
3词类活用解析
词类活用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比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的“军”,原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表示驻扎。还有“既东封郑”的“封”,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成为疆界。掌握这些活用规律,对理解文章大有裨益。
4古今异义对比
别忘了古今异义哦。像“夫人”这个词,在古代指的是“那个人”,现在可是“妻子”的尊称了。还有“行李”,古代指出使的人,现在咱们出门带的包裹才叫行李呢。这些差异,稍不注意就可能闹笑话。
5文言文句式归纳
咱们来归纳一下文言文句式。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状语后置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是省略句。掌握这些句式特点,读起文言文来就更有头绪了。
知识点 | 示例 | 解释 |
---|
通假字 | 已(通“矣”) | 语气词,表示结束 |
一词多义 | 之(代词、助词等) | 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含义 |
词类活用 | 军(名词作动词) | 驻扎 |
古今异义 |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尊称) | 词义演变 |
文言文句式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 调整语序理解句意 |
好了,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文言知识点,再去读《烛之武退秦师》,是不是觉得轻松多了?学习文言文,就是要这样一步步积累,才能越学越通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