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诗眼及全诗意义解析
作者:秦霖(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6 07:31:32
阅读54次
《七律·长征》这首诗,诗眼就在于“不怕”。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不仅仅是两个字,它凝聚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所展现出的无畏与坚韧。整首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
长征的艰辛与战士的豪情
诗中,毛泽东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征的种种艰难险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在红军眼里却不过是细浪、泥丸。这种对比,突显了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沙江、大渡河,这些地名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和无数英勇牺牲的烈士。但诗中并没有过多的哀伤与沉重,反而透露出一种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与自豪。
诗眼的深层含义
“不怕”,这两个字不仅仅是对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蔑视,更是对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它体现了红军战士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的。
长征的历史意义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长征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不仅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意义。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继承并发扬红军战士们的“不怕”精神,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与时间线
| 时间 | 事件 |
| --- | --- |
| 1934年10月 | 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
| 1935年9月下旬 | 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初稿 |
| 1935年10月 | 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毛泽东定稿《七律·长征》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