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在文言文中的多重含义解析
作者:霍磊(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4-11-29 08:00:02
阅读341次
学习古文,特别是文言文时,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以”。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可是个“多面手”,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下“以”在文言文中的奥秘。
动词用法灵活多变
“以”作为动词时,可以表示“用、使用”,比如在《涉江》中的“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就是说忠诚的人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不一定被使用。它还可以表示“做”,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就有“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提问,意思是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怎么做呢?“以”还能表达“认为”的意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皆以美于徐公”,大家都认为他比徐公美。
介词功能强大
作为介词,“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它可以起提宾作用,相当于“把”,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亦不以城予赵”就是秦国不把城池给赵国。同时,“以”还能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都可以用它来替代。表示时间、地点时,“以”可译为“在”、“从”。更神奇的是,它还能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与”用法相似。
连词、副词、名词一应俱全
“以”作为连词时,可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因果等多种关系,用法非常灵活。作为副词时,它通“已”,表示已经。而作为名词时,“以”则可以表示原因、缘故。
助词用法增添色彩
“以”作为助词时,可以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界限。它还能加在句中调整节奏,或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在能愿动词后,“以”则类似词的后缀。
由此可见,“以”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真的是千变万化。想要真正掌握它,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那些经典的古文作品。
词性 | 含义 | 例句 |
---|
动词 | 用;使用 |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动词 | 做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介词 |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连词 |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副词 | 通“已”,已经 |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助词 | 用在单纯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 《登泰山记》:“日观以西峰。”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