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兵”字含义详解
作者:秦霖(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9 18:45:04
阅读60次
在浩瀚的文言文中,“兵”字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字的多种意思。
一、兵器与武器
“兵”在文言文中,首先指的是兵器、武器。《殽之战》中的“束载、厉兵、秣马矣”,描述的就是准备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的场景。《过秦论》里“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也是说人们砍下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反抗暴政。
二、军队与士兵
“兵”还指代军队、士兵。《谋攻》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通过战斗就让敌人的军队屈服。这里的“兵”,显然是指军队或士兵。
三、战争与军事
“兵”还代表战争、军事。《论积贮疏》中提到“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说的是战争和旱灾相继发生,导致国家元气大伤。《教战守策》中的“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则是说古代的君王明白军事力量是国家不可或缺的。
四、战略
“兵”在文言文中还表示战略。《谋攻》中的“战上兵伐谋”,意指最好的战略是运用智谋,使敌人不战而败。
下面是一张详细列举“兵”在文言文中的含义的表格:
序号 | 含义 | 例句 |
---|
1 | 兵器;武器 | 《殽之战》:“束载、厉兵、秣马矣。” |
2 | 军队;士兵 | 《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 |
3 | 战争;军事 | 《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
4 | 战略 | 《谋攻》:“战上兵伐谋。” |
5 | 军队中的最低等级 | 上等兵(现代用语,但反映古代军队等级制度) |
“兵”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多义词,它涵盖了兵器、军队、战争、战略等多个方面。掌握这些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献,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