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耳”的多样含义解析
作者:李志强(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8 21:19:03
阅读68次
在浩瀚的文言文世界里,“耳”这个字可不仅仅是咱们平常所说的耳朵那么简单。它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耳”在文言文中的那些事儿。
一、基础含义:耳朵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云:“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里的“耳”就是耳朵的意思,指的是听到的信息能传入君主耳中。《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也同样如此,意指没有音乐扰乱耳朵的清静。
二、形状比喻:像耳朵的东西
除了实指耳朵,“耳”还常被用来比喻形状像耳朵的物体,比如咱们常说的“木耳”、“银耳”,这些都是对菌类形状的形象描述。
三、听说之意:耳闻
在文言文中,“耳”还有“听说”之意。《汉书·外戚传》中提到:“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这里的“耳”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
四、语气助词:罢了
“耳”作为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罢了”。《庄暴见孟子》中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里的“耳”就是表示一种轻微的转折,意为“只是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
五、肯定表达
“耳”还可以用来表示肯定。《察今》中提到:“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这里的“耳”就是表示同意、肯定的意思。
以下是“耳”在文言文中的详细含义表格:
序号 | 含义 | 例句 |
1 | 耳朵 | 《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2 |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 木耳、银耳 |
3 | 听说;耳闻 | 《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
4 | 罢了 | 《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5 | 表示肯定 | 《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总而言之,“耳”在文言文中的含义丰富多样,了解这些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