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通假字及语言特色详解
作者:聂志强(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9 12:11:06
阅读63次
《醉翁亭记》作为古文经典,其语言之精妙、用词之考究,令人叹为观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篇佳作中的通假字及其他语言特色,一起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通假字
《醉翁亭记》中共有两处通假字。一是“至于负者歌于涂”,其中“涂”通“途”,意为路上。二是“佳木秀而繁阴”,这里的“阴”通“荫”,表示覆盖。这两处通假字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也展现了古代汉语的灵活性。
词类活用
《醉翁亭记》中的词类活用更是层出不穷。如“山行六七里”中的“山”,名词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名词作状语,形容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这些活用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下是《醉翁亭记》中的部分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的详细表格:
类别 | 原文 | 解释 |
---|
词类活用 | 山行六七里 |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
词类活用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
古今异义词 | 非丝非竹 | 竹:古义为管乐器,今义为竹子 |
古今异义词 | 四时之景不同 | 时:古义为季节,今义为时间 |
一词多义 | 归太守归而宾客从 | 归:回去 |
一词多义 | 云归而岩穴暝 | 归:聚拢 |
古今异义词与一词多义
《醉翁亭记》中的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也值得细细品味。如“非丝非竹”中的“竹”,古义为管乐器,今义为竹子;“四时之景不同”中的“时”,古义为季节,今义为时间。一词多义如“归”,在“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中意为回去,在“云归而岩穴暝”中则意为聚拢。
《醉翁亭记》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无论是通假字的巧妙运用,还是词类活用的灵活多变,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