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一词多义精华归纳
作者:申小雅(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10 18:48:24
阅读70次
《六国论》作为苏洵的史论文佳作,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灭亡的症结在于“弊在赂秦”,借古喻今,深刻批判了北宋对契丹和西夏的妥协政策,提醒当权者需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今天,咱们就来细致梳理一下这篇文章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帮你快速掌握古文精髓。
1一词多义总览
在《六国论》中,不少字词含义丰富,值得细细品味。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字词 | 例句 | 含义 |
非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不是 |
| 觉今是而昨非 | 不对 |
|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 没 |
|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不能 |
或 | 或曰:六国互丧 | 有人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有时 |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有人 |
| 或未易量 | 或许 |
... | ... | ... |
2通假字解析
古文中通假字屡见不鲜,《六国论》也不例外。比如“暴秦之欲无厌”中的“厌”通“餍”,意为满足(尽管此通假有争议);又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的“无”通“毋”,意为不要。这些通假字的理解,对于准确把握文意至关重要。
3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梳理,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六国论》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表格进行知识归纳。记住,古文学习需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能融会贯通。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你的古文学习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在古文的海洋里遨游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