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孰”字含义详解
作者:李明(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发布时间:2025-02-08 09:25:08
阅读62次
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孰”这个字可谓含义丰富,掌握它的多重意义,对于理解古文至关重要。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孰”在文言文中的那些意思。
1通“熟”,烹食至可食
“孰”通“熟”,意为烹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比如《左传·宣公二年》中的“宰夫胹熊蹯不孰”,讲的就是厨师烹煮熊掌未熟的故事。
2成熟之意,五谷丰登
“孰”还通“熟”,表示成熟。在《荀子·富国》中,“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描述的就是气候适宜,五谷按时成熟的景象。
3深透仔细,计议周详
“孰”亦有深透、仔细之意。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强调的就是大王与群臣需要仔细商议。
4疑问代词,选择之问
“孰”作为疑问代词,意为谁、哪个。在《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提出了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孰”与“谁”虽都表疑问,但“孰”多含选择之意。
5孰与:比较之选
“孰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比较结构,意为与……相比,哪一个……。这种用法在古文中颇为常见,体现了古人对事物间比较的重视。
6表格详列“孰”字含义
序号 | 含义 | 例句 |
1 | 烹食到可食 | 《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孰。 |
2 | 成熟 | 《荀子·富国》: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
3 | 深透,仔细 | 《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4 | 谁,哪个 |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5 | 孰与:与……相比 | (无具体例句,表示比较结构) |
“孰”在文言文中含义多样,从烹食到成熟,从深透仔细到疑问代词,再到比较结构,掌握这些含义,对于深入理解古文大有裨益。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文时,能够注意这些细微差别,更好地领略古文的魅力。
阅读全文